疟原虫并非有害无益:中科院首次揭示疟原虫抗

2019-04-07 11:29

未命名-4.jpg

 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1880年,法国医生查尔斯•路易士•阿冯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注意到疟疾病人的红血球里的微生物(即疟原虫)是引起人类疟疾的病原,这项首次发现原生动物引发人类疾病的研究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7年,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爵士(Sir Ronald Ross,1857-1932)发现了寄生在疟蚊胃中的疟原虫,由此找到了疟原虫的传染途径,他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意大利动物学家格拉西(Giovanni Battista Grassi)确认了疟蚊是唯一可传播疟原虫的蚊子,而携带疟原虫的疟蚊通过叮咬人而传播疟疾。本属生物中以人类为宿主,使人类感染疟疾的疟原虫有四种,即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除此之外,寄生于灵长类(人除外)的疟原虫还有将近30个种和亚种。啮齿目动物、鸟类及爬虫类都有可能受到疟原虫的感染。

但疟原虫也并非毫无益处,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就首次揭示了疟原虫作为肿瘤抗原表达载体及其抗肝脏肿瘤(HCC)的免疫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疟原虫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作为肿瘤疫苗重要途径之一的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抗原来激活机体免疫,但大部分由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虽然强度足够却存在持久性不足的问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课题组通过构建表达GPC3蛋白的疟原虫免疫荷瘤小鼠,刺激机体产生针对GPC3蛋白特异性的CD8+T淋巴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表达GPC3蛋白的疟原虫在免疫小鼠后,小鼠肝脏肿瘤明显受到抑制,其生存率得到了显着提高。同时,疟原虫的持续感染也为肿瘤抗原的长期表达和释放提供了良好条件。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疟原虫免疫来激活针对GPC3蛋白特异性的CD8+T淋巴细胞以杀伤肿瘤细胞的可行性。随着科员人员的不懈努力,经基因改造的疟原虫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前景值得期待。
 
© 2016 美必思医学科研网 http://www.sofang16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